
《千里江山图》,别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18岁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整幅画既壮阔雄浑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巨制杰作。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等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生动展现了山河的秀丽。
北宋末期,宋金对峙,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青年学生等爱国力量崛起,将富国强兵、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艺术文化创造中。宋徽宗设立画学,改变宫廷画家社会身份,统领艺术创作,对绘画有直接明确要求,其审美情趣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王希孟以宫廷画家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关于《千里江山图》的取景原型,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认为主要是庐山和鄱阳湖,其中隐藏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画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只有江西庐山有此特性,开阔的水域、湿地沼泽等也极似鄱阳湖一带。画中的建筑样式、竹制品以及脚踏式双体船、挖河泥的劳作等表明所画地域系江南湖区。画中独特的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的景观,可能是画家汲取了仙游九鲤湖的自然景观,并综合了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还添加了当时的苏州长桥,画中第五组群山中最高的主峰也与庐山中的汉阳峰相似。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其“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有时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效果,被称为“金碧山水”,它是隋唐时期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
这幅丹青图卷历经千年流转,由于文物保护的考虑极少公开展出。2017年,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很多观众慕名前来一睹真容。此外,故宫博物院还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在“名画记”平台展现极高清影像、在“古画会唱歌”中唱响《丹青千里》等方式,对《千里江山图》进行文化创新。此次“物华弥新博物研学”活动,将带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幅传世名画的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