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身份证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的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国人必须持有,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或者间谍之类。
到了隋朝,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有小孔,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官员品级等信息。凡亲王、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用黄金制作,五品以上用白银,六品以下为铜制。五品以上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更加完整,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何、出门享受何种待遇等信息。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
现在我们所说的身份证,一般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2004年3月29日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为居民换发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使用个人彩色照片,而且内置了数字芯片,采用了数字防伪措施,存有个人图像和信息,可以用机器读取。2013年,在居民身份证登记内容中增加了指纹信息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身份证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