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有位天才少年王希孟,十多岁便进入每年仅招30人的北宋“画学”为生徒,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他多次向宋徽宗献画,但起初技艺并不精湛。不过,宋徽宗认为他生性可教,便亲自传授画法。经宋徽宗指点后,王希孟技艺大进,绘画水平超越了常规。跟随宋徽宗学习几个月后,他提出要周游天下,立志创作一幅超越《清明上河图》的山水长卷。宋徽宗赞赏他的志向,为他准备了充足的资金和最上等的颜料。半年后,年仅18岁的王希孟归来,献上了一幅惊世巨作——《千里江山图》,此图后世誉为“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然而,天妒英才,没过两年王希孟就去世了,他的出身籍贯一概无记,死因更成千古之谜。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设色画,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该图以一幅完整的绢幅展现了千里江山的壮阔之景,画面上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山水间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并描绘了众多人物活动,如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在用笔方面,该图精当细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画家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画家注重在青、绿颜色中寻求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里程碑之作。山水画分为青绿、水墨两个门类,青绿山水用石青石绿磨成粉末的矿物质染料作画,水墨山水用墨汁加水绘画。该图以青绿为主色调,其长卷布局、青绿用色技法为后世传承。若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青绿山水最早纪录,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标志青绿山水的变革完成,那么,《千里江山图》则达到了青绿山水的巅峰。
北宋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将《千里江山图》赐给权臣蔡京,后隔水有蔡京题跋。该图此后又入南宋内府,清梁清标曾收藏,后入清内府。卷首有乾隆帝御题诗,另钤有诸多清内府印章。不幸的是,宋徽宗把这幅画赐给蔡京后,致使该画不受皇家待见。直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引用,它才大放异彩,2017年在北京故宫首次公开展出。
此外,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创作的舞剧也备受关注。编导周莉亚、韩真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让画师王希孟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相遇,展现了这幅名画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