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战舰舰桥是操纵战舰和指挥作战的关键场所,它通常位于前桅的正前方,是一个岛型的高大建筑。但它的功能不能简单地类比为汽车的驾驶室,因为战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庞大的机械系统,要操纵一艘军舰做出各种战术动作,绝非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对于大型军舰而言,舰桥的体积非常庞大,它不仅是操纵战舰和指挥作战的“大脑”,还具备眼、耳、口等功能,是全舰的**中枢。
“舰桥”这一称呼源于英文“bridge”,在中国古代,舰船的上层建筑通常被称为“楼”。然而,在清末引进国外的蒸汽战舰后,“舰桥”这一称呼逐渐被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帆桨战舰时代,由于没有合适的传力机械设备,战舰的舵轮必须在舰尾操纵。而古代的舰长在指挥作战时,没有专门的地方可待,通常只能带着随从在甲板上晃荡。当需要操舰时,他们就待在船头或爬一层桅杆,这便是舰桥的雏形。作战时,舰长则在甲板上督促枪炮手作战。例如,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勋爵,就是在甲板上督战时被法国冷枪手打死的。
早期的舰桥只是一个高出甲板的平板,在舰桥平台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楼梯,人员可以通过楼梯登上舰桥,然后再从舰桥上到桅杆。从外表上看,这个时期的舰桥类似于欧洲风格的桥,因此被赋予了“舰桥”这一专用名称。然而,这种暴露的开放式舰桥平台在航行或作战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在航行中,稍微遇到大浪,舰桥上的官兵就会被浇得浑身湿透。纳尔逊勋爵的阵亡,虽然据当事人说是因为他穿着全套整齐光鲜的英国海军军官服引起了射手的注意,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毫无遮蔽的舰桥和甲板才是他阵亡的真实原因。
随着军舰技术的不断进步,舰桥的功能和外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蒸汽铁甲舰时代后,全钢结构的舰桥应运而生,同时,有装甲防护的碉堡式指挥塔也矗立在了这一时期的战舰上。不过,在二战爆发前,尽管舰船的吨位很大,但舰桥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不想过高地增加战舰的重心,而且当时舰桥所需要承担的功能比较简单。
二战后,随着雷达的普遍装备,电子装备日益庞大复杂,大型军舰上的舰桥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复杂庞大的系统。指导舰桥设计的技术也从机械工程学转移到了电子工程学方面。如今,舰桥的设计更加注重功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例如,为了提高远洋航行时的视野,一些军舰的航海舰桥会被加高;为了改善通风条件,通风系统会进行重新布局;为了保护舰桥内的人员和设备,舰桥会采用装甲防护等措施。
总之,现代战舰舰桥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军舰技术进步的历史,它见证了人类在海洋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战舰舰桥将会更加先进、更加智能化,为海军作战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