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是二战中期德国研制的一款重型坦克歼击车,由保时捷公司(当时称波尔舍公司)竞争失败的虎(P)底盘改装而来,以保时捷创始人斐迪南德·保时捷的名字命名。
该车战斗全重68吨,车全长8.14米,车体长6.8米,车宽3.38米,车高2.97米,车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员6人。其主要武器是一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农炮,这门火炮堪称二战中期的“超一流火炮”。它全长6686毫米,身管长6300毫米,长径比达71倍口径,总重量2200千克,高低射界为 - 8°至 + 14°,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4°,采用手动操纵,炮口处的两级炮口制退器有效减少了射击时的后坐力。该炮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初期为55发,后期改为50发,其中穿甲弹20发,榴弹35发(后期为30发)。炮弹初速高,被帽穿甲弹为1000米/秒,普通穿甲弹1130米/秒,榴弹750米/秒。在500 - 2000米的距离上,发射被帽穿甲弹可击穿30度倾角的159 - 207毫米厚的钢装甲;在2800米的射击距离上能击穿T - 34坦克的主装甲,在3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主装甲。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防护性能也较为出色,其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几乎是同代坦克的两倍,足以抵御大多数反坦克炮的攻击。然而,其侧面装甲相对薄弱,仅为80毫米,且缺乏防护炮塔,易遭侧翼攻击。
在机动性方面,由于该车重量高达65吨(一说68吨),而动力系统采用2台迈巴赫HL120 TRM V - 12汽油发动机,每台输出功率265马力,导致其机动性较差,最大速度前进仅20公里/小时,倒车1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90公里(一说战斗情况下仅能跑90公里,最大行程150千米)。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从1942年11月份开始,由阿尔凯特公司组装,车体编号为150011 - 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辆的生产任务(一说89辆用于作战,1辆留下用作测试)。
该车首次投入战场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主要集中在第653和第654重型坦克歼击营。在战役初期,斐迪南凭借强大的火力和正面装甲优势,在对抗T - 34和KV - 1等苏军坦克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摧毁率。但由于其缺乏自卫机枪,在苏军步兵逼近攻击时陷入被动,且电传系统容易过热出现故障,车辆过重导致机动性差,在苏联泥泞道路容易陷进去,桥梁也难以承受其重量等问题,在战役中损失惨重。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剩下的50辆都加装了GM34型7.92毫米机枪。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在战场上仍取得了不少战果,给对手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使其成为二战中的一款经典武器。后来,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