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在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地114号墓,一件珍贵的青铜器——晋侯鸟尊出土。晋侯墓地位于曲沃-天马遗址中部,在北赵村南。这件鸟尊是西周时期晋国的青铜器,由晋国第一代晋侯燮父铸造,是晋国宗庙祭祀的礼器。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体造型是一只伫立回眸的凤鸟。凤鸟的尾部下弯成一象首,象鼻与凤鸟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鸟尊整体是凤鸟直立造型,鸟首回眸微昂,尖喙上扬,高冠耸立,凤眼圆睁,眼神投向远方。鸟背上栖立着一只小鸟,大鸟回眸守护,小鸟孺慕依偎。这只小鸟也是打开器盖的盖钮。凤尾下,一巨象缩首,象鼻内卷而上扬,与凤鸟硕壮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体现了古人的设计巧思。鸟尊表面还装饰有云纹、雷纹、羽片纹、立羽纹、羽翎纹等,繁而不乱,庄重华贵。
在鸟尊的背部器盖内及内腹部,均铸有相同的两行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出土金文“晋”字,山西的简称“晋”就来源于此。这行铭文表明鸟尊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它的主人正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晋侯鸟尊的出土,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晋文化的源头,承载着山西这片黄土地的厚重历史,也是西周青铜技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然而,晋侯鸟尊的出土经历却十分坎坷。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的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修复,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修复完成后的鸟尊,曾于1992年、1993年两次选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01年选入“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2002年修复完毕后,晋侯鸟尊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之后收归山西博物院。自山西博物院建成开放以来,鸟尊作为山西博物院院徽的原型,成为当之无愧的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晋侯鸟尊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晋侯鸟尊穿越了三千年时光,从高居晋国庙堂到沉睡地下几千年,再到今天在新时代的文明殿堂华彩绽放。它见证了晋国的兴衰,见证了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几代文博人守护国宝、弘扬传统文化的不变初心。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