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的紧张氛围下,苏联于1958年10月17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K-19号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它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红海军H级核潜艇的首舰,也是苏联第一级具备远航能力的弹道导弹潜艇。 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然而在下水仪式上,“砸香槟瓶”这一环节出现了意外。通常由女性担任的此项工作,这次为保密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进行,但由于潜艇布设了消声橡胶,香槟瓶砸向潜艇后竟被完整无损地弹开,这一切仿佛成了后来潜艇事故不断的“凶兆”。 经过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于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舰上共有139人,包括导弹员、反应堆军官、鱼雷手、医生、厨师、服务员,以及几名并非标准编制的观察军官。 K-19号核潜艇长114米、宽7.2米、吃水7.5米,采用双壳体结构,满载排水量5300吨。其动力系统采用与627型攻击型潜艇一样的2座VM-A型压水反应堆,单座反应堆功率为70MW,最大潜深300米,水下最大航速每小时26节。在武器配置方面,前部有4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个406毫米鱼雷发射管,指挥台后部装有D-2弹道导弹发射系统,该系统内装有3枚R-13弹道导弹。R-13弹道导弹是单级液体燃料火箭,装满燃料后可在艇内保存3个月,最大射程600千米,可搭载1枚核弹头,发射时需要潜艇浮出水面,12分钟内3枚导弹即可发射完毕。 不过,K-19号核潜艇的服役之路充满了坎坷。在正式服役前,它就经历了多次事故。1960年1月,由于换班期间船员操作不当,导致反应堆控制棒弯曲,此损伤需拆解反应堆进行修理,值勤军官被免职,帕诺夫舰长也被降职。同年7月13日至17日及8月12日至11月8日,K-19进行了海试,航行了17,347公里(10,779英里),但在一次满功率航行后浮出水面时,发现大部分船体橡胶涂层脱落,整艘潜艇需重新涂覆。在进行最大深度300米的测试潜航时,又报告称反应堆舱进水,扎捷耶夫立即下令上浮,潜艇因进水在左舷侧倾,事后发现是建造过程中未更换密封垫所致。10月,炊事员将木箱板通过厨房废弃物系统处理,造成堵塞,导致第九舱段进水,积水达三分之一。12月,主循环泵故障导致冷却剂流失,来自北德文斯克的专家在海上完成了为期一周的维修。 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与此同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反应堆温度很快超过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使得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尽管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反应堆,但仍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爆炸,同时艇上还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可能受损。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进行抢修,最终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后,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由S-270艇拖回。然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通过管路蔓延整个潜艇的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K-19号核潜艇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它的频繁事故不仅给艇员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在核潜艇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而关于你提到的“巅峰战舰潜艇19和19x区别”,我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无法为你提供准确的答案。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