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旨在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事、重塑战后世界秩序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此次会议名义上有27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但实际上决策由美、英、法、意、日五国的**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会议”作出。3月下旬起,“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控制了会议。4月下旬,奥兰多因和会未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回国,和会的决策便由“三巨头”掌握。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连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的各自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英国、法国都有主宰世界的意图。美国企图利用其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并通过国际联盟来操纵国际事务,从而攫取世界领导权。英国作为“大英帝国”的领导者,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英国希望通过和会巩固其在欧洲大陆的势力,确保其在远东和非洲的利益不受损害,还希望限制德国的军事实力,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法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目的在于惩罚德国,确保法国在战后欧洲的领导地位。法国希望通过和会让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以弥补战争损失,对德国领土进行分割以削弱德国实力,在鲁尔工业区设立国际共管区以确保法国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力,通过限制德国军备来防止德国再次威胁法国安全。
然而,由于各国利益冲突,巴黎和会并未能完全实现这些目的,反而为战后世界埋下了新的矛盾和冲突。例如,美国虽然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但最终未能在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和约上得到利益,其掠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英国和法国在和会上虽然实现了部分目的,但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而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则对和会的结果并不满意,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