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她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因病卧床不起,朝中大臣发动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恢复唐朝国号。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武则天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还开创了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为庶族地主提供了更多的仕途机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她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了开元时期的贤相。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并命人撰写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她还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仓库储满了粮食,地方储粮也很丰富,户口显著增加。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武则天的统治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她主政初期,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这些行为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争议。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她晚年更是豪奢专断,逐渐产生了许多弊政。她放手招官,导致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
总的来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政治才能、用人之道和改革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她的统治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但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