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目前,主要传世的摹本有四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两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为绢本,纵26.3厘米,横641.6厘米。该本设色绘曹植《洛神赋》文意,卷中人物、山水、树石、龙马等一应俱全,刻画细致。人物用笔古拙,山石空勾无皴,画风高古,上接魏晋。画卷起首处本残,为后人所补。依画面内容,又将《洛神赋》全文以小楷书分二十二段录于其上。画心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旧题签称此卷为“顾长康洛神图王子敬书”,经近人研究认为此卷或为北宋人所摹,文字亦为宋人所书。此卷前有乾隆引首,后有清王铎及曹文埴跋,曾经明汪砢玉《珊瑚网》、詹景凤《玄览编》、清吴其贞《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石渠宝笈》等书著录。最早为南宋内府收藏,明代入项元汴手,清初经梁清标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摹本,人物形象基本相似,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其中一件有图但在各段没有附诗赋说明,卷中有乾隆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摹本,和北京故宫藏本一样也无赋文,两者绘制形象近似,同属于宋人摹本。
此外,还有说法称《洛神赋图》有摹本藏于日本,但相关信息相对较少。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创作的画作,原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绘画技巧上,运用了春蚕吐丝描等技法,线条轻盈流畅,遒劲爽利;在人物造型上,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人物形象清瘦俊秀,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在画面布局上,巧妙地将山水、人物、动物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不同版本的《洛神赋图》在细节和表现手法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洛神赋图》也因其与《洛神赋》这篇文学佳作的紧密联系,而具有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