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为波特兰级巡洋舰二号舰,于1930年3月31日在新泽西州卡姆敦纽约造船厂开工,1931年11月7日下水,1932年11月15日服役,舷号CA - 35。它的标准排水量为10110吨,舰体全长186米,航速32.5节,装备9门203毫米舰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舷侧最大装甲厚度为127毫米。
在战前及战争期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经历了一系列改装,到1945年时配备了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火控装置和大量防空武器,足以胜任水面作战和防空作战。它的服役生涯丰富多彩,战前曾两次与罗斯福总统结缘,一次是在1934年5月总统乘坐该舰观摩海军演习,另一次是1936年11月该舰运送总统前往拉美诸国进行“睦邻外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奔赴战场,成为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的旗舰,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袭击日本本土、硫黄岛战役、冲绳岛战役等重要战役,为美国海军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然而,1945年冲绳战役期间,该舰因日军的神风特攻受损进入船坞修理。
维修后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接到了一项绝密任务——运输原子弹的重要零件核燃料。1945年7月15日起航后,航行了5000英里,于7月26日顺利抵达提尼安岛,完成了原子弹组件的运输任务。
但在7月30日早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航向莱特岛的航程中被日军潜艇伊 - 58号发现并被其发射的鱼雷命中,引发二号炮塔弹药库爆炸。在海上仅仅漂浮了12分钟后,该舰就沉没了。全舰1199名舰员有大约300人在最初的攻击中丧生,其余人员在海上漂浮。直到8月2日才被巡逻机发现,而当5天后救援队抵达时,大部分舰员因饥寒交迫、缺乏饮水和鲨鱼的袭击已身亡,最后仅有316人生还。
2017年8月19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的残骸在太平洋海底被找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承载着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任务,它的沉没也成为了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的一段惨痛经历,永远被人们铭记。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