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海战中,战舰上舰载机的降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它关乎着舰载机的安全回收以及战舰战斗力的持续发挥。目前,世界主要海军大国采用了多种舰载机着舰方式,以确保舰载机能够在复杂的海况和气象条件下安全降落。
一、拦阻索着舰
拦阻索着舰是现代航母舰载机尤其是固定翼舰载战斗机最常用的着舰方式。航母飞行甲板上一般设置4至6道拦阻索,第一道拦阻索通常设在距斜甲板尾端约50米处,然后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道。其目的是提高飞机勾住拦阻索的成功率,从而使舰载机快速减速并停在甲板上。
当舰载机着舰时,飞行员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角度,准确地将飞机的尾钩钩住拦阻索。一旦尾钩勾住拦阻索,舰载机就会在拦阻索的作用下迅速减速,并在约100米的跑道距离内将速度降到零。当舰载机着舰后结束滑行、平稳地停在甲板上时,拦阻索会自动从尾钩上脱落,恢复到原来位置。
然而,如果着舰时舰载机尾钩没有勾住拦阻索,飞行员则需要立即加大发动机油门进行复飞,尝试重新着舰。这种情况对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二、垂直着舰
垂直着舰方式主要适用于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飞机和舰载直升机。
对于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飞机,如美国的F - 35B、英国的鹞式战斗机等,飞行员在着舰时会通过调整发动机的推力方向,控制飞机垂直下降,最终在甲板上安全降落。这种着舰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使舰载机在更小的舰船平台上起降,比如两栖攻击舰、轻型航母等。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在降落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尾气,因此甲板需要具备一定的耐热性能。此外,这类飞机为了实现垂直起降,还需要“牺牲”一部分武器载荷,用来装载充足的燃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战能力。
舰载直升机则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实现起降。为了确保直升机在恶劣天气或海况下安全着陆,现代航母和两栖攻击舰通常配备直升机助降系统,以提高着舰安全性。例如,加拿大的RAST“熊阱”系统是一种拉降式着舰装置,适用于军舰横摇±28°~31°、纵摇±5°~8°、甲板升沉1.5~6米/秒情况下降落。直升机降落时先放出引导索,舰面人员将张力钢索系到引导索上,直升机收回引导索,将张力钢索固定到机腹主探管上。然后舰上动力拉动钢索,将直升机缓缓拉降到甲板上。落地后,舰上的快速固定器夹紧主探管,直升机再放出尾探管,卡在甲板格栅中固定机尾,就可以牵引入库了。
三、撞网着舰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机登上了军舰。针对无人机尤其是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回收的撞网着舰方式应运而生。
撞网着舰系统主要由拦阻网、吸能缓冲装置、末端引导装置等组成。无人机在低空飞行时直接撞击拦截网并减速,最终安全着陆。这种方式对着陆过程的要求相对简单,但它对无人机的结构强度和飞行控制系统的要求较高。由于拦截网面积有限,在大风浪等复杂气象条件下,难以保证无人机准确入网,有时无人机甚至会撞击到舰艇上造成损毁。
四、伞降回收
伞降回收是国内外中小型舰载无人机常用的回收方式。由于舰船可供无人机伞降的区域有限,存在无人机撞坏舰船其他设备、仪器的风险,因此实际操作中,不少国家会选择先将无人机伞降在海面,然后再进行回收。
总之,现代战舰降落舰载机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舰载机的类型、舰船的平台特点以及海况、气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着舰方式,以确保舰载机的安全降落和战舰战斗力的有效发挥。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