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建筑领域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开放空间建筑案例,它们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空间布局,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杭州数字农场运营中心
杭州数字农场运营中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功能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建筑师与甲方商议后,决定将一部分空间全天候对外开放,使其成为村镇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为此,在功能细节上增加了对外的公共洗手间和清洗农具的水池,并设计了窗下开放的座椅,既为过路的百姓提供了便利,也为建筑空间的非日常使用提供了多种弹性。
建筑师摒弃了设计集中式公共区域的思路,而是将最主要的开放空间分散设置在建筑四周的屋檐下。这些开放空间用于衔接乡村公共区域和建筑内部功能区域,创造出内与外、私有与开放、农场与社区之间的缓冲区域,激发了房屋日常使用者与访客之间的相遇,为建筑日常的使用团队和周边乡村社区之间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可能。在后续的日常使用中,这个空间通过开放弹性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段创造了不同适用人群的交往与共存互动。
中信国际大厦
深圳罗湖区的中信国际大厦是由gmp事务所设计的全新地标。这座258米的办公塔楼矗立在深南中路沿线最后的关键地块,巧妙地融合了高密度城市空间、公共开放区域与立体绿化。
建筑造型深刻回应了场地特征,主体由四个高低错落、比例修长的体量构成,塑造出充满韵律的天际线。绿化屋顶延伸了开放空间,促进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四层裙房引入了餐饮、零售等公共功能,激活了城市活力。塔楼立面通过垂直凹槽强化了竖向线条,并融入了近人尺度的精致细节。
设计亮点在于精心打造的四层高内凹式露台。这些露台有效细分了巨大体量,并朝四方敞开视野,被塑造为生机盎然的“空中花园”。它们为办公人员提供了日常休憩与非正式交流的宜人环境,既促进了人际互动,也创造了静谧的退隐空间。毗邻的开放中庭将花园与办公区无缝衔接,实现了视觉与功能的内外交融。这种横向空间介入竖向清晰的塔楼结构,有效加强了不同办公单元及员工间的社交联系与社区归属感。
“空中花园”还承担了被动式气候调节功能,借助植被覆盖、遮阳策略及自然通风显著优化了局部微气候。开放式办公空间配备了可开启水平窗扇,支持用户按需灵活调节室内环境。该项目卓越的可持续性能已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及LEED金级预认证,并于2025年荣膺CTBUH“最佳高层建筑杰出奖”(200–299米类别)。
布达佩斯国家田径中心
布达佩斯国家田径中心由匈牙利建筑师Marcel Ferencz担纲、NAPUR Architect事务所主导设计,于2025年落成。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座体育场馆,更是对城市公共生活的一次大胆革新。
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开放竞技场”的设计理念。在承办完世界杯田径比赛后,体育场将继续对公众开放。设计团队在桥梁、步行道、自行车道及码头设施等多维度上,重构了该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形式,承载了运动、休闲、文化等多元功能。
体育场主体为一座钢结构拉索支撑的伸缩屋顶体育馆,结构宛如皇冠,致敬田径运动“女王”之名。世界杯期间,体育场可容纳约36,000—40,000名观众,其中25,000个席位为临时上层看台,赛后全部拆除。上看台拆除后,腾出的空间被改造为总面积达15,000㎡的“开放城市环道”,这里覆盖式跑道、家庭慢跑道、街头训练区与街头美食空间应有尽有,全天候向公众开放。
除了“开放”的设计理念,该项目在可持续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建筑保留了风雨隔绝功能的屋顶,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为至少5%建筑面积提供冬季采暖,并配备了可再生能源系统,获得了BREEAM Very Good评级。此外,项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及步行体系,以减少汽车依赖。场馆外部,NAPUR联手景观事务所S‑TÉR打造了多功能公共前场,配置了移动式混凝土椅、棋盘桌、生态垃圾箱、自行车装置等设施,打造了面向社区的公共空间体验。此类前场家具元素兼具美观与功能性,使场地具备了高度可用性与城市亲和力。
这些开放空间建筑案例都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空间布局,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还为城市的发展和公共生活的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这样的优秀建筑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